安徽农业大学化学一级硕士点简介
(一)学位授权点发展历史及内涵
本学位点源于2005年设立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2015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17年开始招生。现有在读研究生55人,已毕业研究生24人,其中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3人。
学科始终立足并注重与茶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生态学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安徽省特定农林产品的地域优势,开展与农林学科高度融合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聚焦“强农兴农”,努力擦亮“农”字招牌,彰显学科交叉特色。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45岁以下中青年学科骨干19人(占比73.1%)、博士生导师5人,入选安徽省第13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2人获得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至2020年,化学学科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及其他各类项目共50余项,高水平论文近10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科研经费累计到账800余万元。
学科依托于“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绿色防控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凝练了“有机合成化学”“应用物理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纤维材料与工程”等5个学科方向。学科坚持从基础化学角度结合先进化学方法技术推动农林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农林及相关学科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实验条件等促进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社会不同专业和岗位培养大量优秀的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化学人才,在服务安徽“三农”发展上作出大贡献。
学科方向简介
1、 有机合成化学
该方向结合生命、农业和环境等学科,以学科间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目标,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着力在生物活性分子导向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新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等方面进行探索。(1)有机合成方法学:重点开展了廉价过渡金属催化和无金属参与的绿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和不对称催化手性分子的合成。(2)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针对生物靶点开展靶向农药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开展新农药创制研究。(3)新型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根据不同功能分子的结构特点,从分子设计策略入手设计合成具有不同性能的有机分子;注重于有机功能材料的应用拓展,结合需求设计合成有机功能材料,并应用于环境检测、细胞识别等。




2、应用物理化学
该方向紧密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生命与食品等优势学科,利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对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各个层面的结构及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表征和分析,同时以生物质为基本原料开展新型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1)天然大分子结构与性能:利用以介电谱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对纤维素、淀粉、茶多糖等天然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2)生鲜食品的介电谱表征:利用介电谱方法,研究水果、蔬菜、肉禽等生鲜食品的介电弛豫行为,并利用其弛豫特征参数表征和实时监测生鲜食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品质变化。(3)生物质传感器制备与应用:利用DNA等生物质材料制备各种类型电化学传感器,并实际应用于生命体实时监测过程。






3、 天然产物化学
该方向充分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农林学科优势及安徽省特色自然资源,以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高效利用天然产物为目标进行相关科学研究。(1)植物天然产物化学:该领域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备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设备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围绕茶树主要特征性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分离鉴定、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2)微生物天然产物化学:该领域结合资源微生物利用等特色学科,依托真菌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利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在国内率先开展微生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分离、鉴定及其合成机理和代谢组学研究。


4、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
该方向结合安徽农业大学在农林资源方面的研究优势,运用现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交叉领域研究,对微纳米材料及生物质材料等进行功能设计和改性并在原位层面上对其结构和性能应用进行研究。(1)微纳米功能材料的改性与应用:本领域充分依托生物科技中心以及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新型微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结构功能调控及其在环境、食品与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2)废弃生物质再生利用:本领域根据废弃生物质再利用的发展趋势,结合纤维材料和资源环境科学等特色学科,对废弃生物质为主的纤维提取、生物炭活化及碳纳米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废弃生物质的循环利用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